close

  中新網泉州6月8日電 題:福建泉州:千年古城的新絲路夢
  記者 張建忠 曾福志
  古城福建泉州,至今已有1750多年的歷史。閩南文化源頭,中國東亞文化之都,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起點……諸多的歷史光環,令這座有歷史的城市,充滿著歷史沉積給予的發展機遇。
  聯合國確立的海上絲綢之路起點城市泉州,今年提出申請設立21世紀“海上絲綢之路”先行區,並初步遴選48個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先行區建設項目,而18個海絲代表性考察點也得到了修繕整治。
  近日,中新社福建分社採訪組專程走訪了泉州“海絲”路,目睹一座歷史之城在新的文化振興中的發展脈絡——再鑄古城古港古風。
  古城
  商貿興,城市熱。這樣的特征,在泉州從古至今地保持,這不得不說是古城的一種氣質。
  在採訪中,記者感受到了泉州民企開拓新絲路的激情:體育用品品牌扎堆的泉州,體育產業拓展國際市場,足跡遍及東南亞、歐美、中東等地區。
  “泉州作為‘海絲’起點城市,有很多歷史沉澱下來的商業價值。”匹克體育用品有限公司董事長許景南認為,泉州是著名僑鄉,海外750萬泉藉華僑華人中,90%以上分佈在東南亞地區,泉州民企開拓新絲路有其人和的優勢。
  愛拼會贏,成為泉州商業文化的精髓,古城的商業精神因此名聲在外,而古城人文建設與傳承,成為當地政府的又一次佈局核心。
  泉州古城面積約為6.1平方公里,其中最有分量的就是西街片區。去年8月,泉州與韓國光州、日本橫濱共同成為首屆“東亞文化之都”;6月14日,作為“東亞文化之都·泉州”古城文化復興計劃的一部分,為期6個月的縣域文化周活動即將在泉州西街上演。
  據泉州市政府介紹,泉州古城文化復興計劃將在延續歷史文脈的前提下,引入新型文化創意業態,將靜態的保護與活化傳承結合起來。
  而古城復興,將與新區城市文化綜合體建設呼應。規劃指,將以泉州東海片區為主要板塊,規劃建設圖書館、大劇院、文化宮、展示館(科技館)等四座花瓣形建築,組成一個現代化文化綜合體,定位為亞洲多元文化交流展示中心。
  中共泉州市委書記黃少萍表示,今年泉州將弘揚“東亞意識、文化交融、彼此欣賞”的精神,重點策劃、舉辦學術論壇、對外文化交流活動、文藝演出、文化藝術展覽、文化類比賽等五類文化活動,立體展示“東亞文化之都·泉州”的魅力。
  泉州古城,在海絲機遇與東亞文化之都建設的機遇下,形成“文化引領,商貿聯動”的新格局。
  “泉州市民營企業自發沿著‘海絲’路線走出去,已形成規模。”泉州市對外貿易經濟合作局副局長粘學清說。“海絲”涉及的東盟、中東、南亞和非洲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,是泉州重要的境外投資地、貿易伙伴和主要的外資來源地。
  截至目前,泉州企業累計赴“海絲”國家投資或設立辦事機構共計28個,投資總額3783萬美元,約占全市對外投資總量的15%。香港、東盟、中東等國家或地區是泉州境外投資的主要集中地。
  “海絲沿線國家泉州老鄉多,閩南文化是共同的氣質,泉州的文化符號越鮮明,企業家在外發展與打品牌的成本就越低,這樣生意才更好做。”在海外市場站穩腳跟的許景南一席話,道出了企業家對古城復興的期待。
  一座有商業傳統的古城,有著與蘇南、溫州齊名的中國民營經濟群體,現在古城的復興,將給這一善觀時變的群體提供更多的機遇。
  古港
  海岸線總長421公里的泉州港,是中國曆史上對外通商的重要港口,曾以“四灣十六港”聞名於世,是古海絲路上的“東方第一大港”。
  在採訪中,記者瞭解到,泉州計劃在今年10月左右,舉辦“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起航”主題活動,正式推出古港轉型規劃、概念和設想,“初步設想是將泉州古港轉型成為一個旅游文化港口,變身城市新名片”。
  泉州古港轉型成為旅游文化港口,這是一個從外貿為重轉向文創與旅游為重的信號。
  據“東亞文化之都。泉州”辦公室郭煥昆先生介紹,泉州目前正在推進海絲古港轉型升級行動。通過策劃“印象海絲”大型演出和建設海洋體驗館,發展“海上看泉州”文化旅游等新型文化業態,“還要將泉州後渚港這一古港轉型升級為集國內海絲文化展示、海絲文化產業開發等為一體的重要基地,成為泉州未來標誌性的經濟文化港灣區”。
  古港轉型升級,亦成泉州官方的一個密集推動與推介的方向,其目的在於助熱當地的文化旅游。
  泉州港口管理局的資料顯示,目前,泉州港已開通航線130多條,其中外貿航線30多條,與美國、俄羅斯、沙特阿拉伯等28個國家和地區進行海運往來。截至去年底,泉州港已建成投產碼頭泊位86個,其中萬噸泊位24個。
  郭煥昆認為泉州古港轉型升級“文化再建設意義深遠”,“泉州是閩南文化的主要發源地,是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的核心區和文化遺產的富集區,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眾多,閩南文化伴隨著海絲遠播海外,成為聯繫泉籍海外華人華僑的紐帶和橋梁”。
  泉州古港正從一個對外通商的重要港口,變身為文化展示與文化傳播的重要港口。
  古風
  泉州歷史遺存豐富,不僅有眾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,也有不少事關民生的傳統產業。
  泉州保留著以閩南語、南戲、南音、南少林、南建築為代表的五南文化遺產,原產於安溪縣的中國十大名茶鐵觀音,更是以其清香雅韻的口感聞名於世。
  福建安溪是名茶“鐵觀音”的發源地、中國的茶都,目前茶業年產值超過100億元人民幣,全縣112萬人口中從事茶業的超過80萬人。
  據載,20世紀30年代,安溪人在東南亞開設的茶號有一百餘家,遍佈新加坡、馬來西亞、印度尼西亞、泰國、越南等國家。明清時期,安溪所產茶葉80%由廈門運銷海外,包括荷蘭、英國等地,成為歐洲上層人士的時尚飲品。鴉片戰爭後,安溪茶漸漸退出歐洲。
  這些年,安溪茶葉又一次掀起進入歐洲的熱潮。2012年3月,安溪鐵觀音歐洲營銷中心在法國掛牌。八馬、華祥苑、三和、大自然、中閩魏氏等安溪茶業強勢品牌首批入駐。
  安溪制茶大師陳兩固說,“保住鐵觀音的光榮,不是一個人的事”。而三和茶業董事長吳榮山說,三和在法國的營銷中心面朝塞納河,“在時尚的最中心傳播工夫茶的魅力,這是中國時尚的又一次有效表演”。
  古茶路成為泉州人的一種記憶,而新茶路正成又一代人的追求。
  泉州閩南文化復興,同樣給民間手工藝與傳統產業註入了興奮點。
  出磚入石、燕尾脊、鏤空的雕刻石窗……閩南古民居令人印象深刻,這種古大厝風格也伴隨著泉州工匠們的腳步遠渡海外。現年61歲的王江林從事古建築大木作工種已近30年,他回憶說:“改革開放後,我與父親到漳州修建南山寺,之後到廈門集美修繕陳嘉庚祖祠,此後還曾參與修建臺北媽祖廟。”
  現年68歲的王世猛是惠安溪底派建築第四代傳人,他先後為馬來西亞、菲律賓和臺灣等國家和地區修繕南式古大厝,還參與修繕韓國的北式古大厝。先後帶過30多位徒弟的他認為,“老祖宗的東西,從來不會過時”。
  古代絲綢之路,物質的傳播推動著文化的傳揚。而在泉州開啟新絲路的航程中,關於古風的創新發展,仍在進行。(完)  (原標題:福建泉州:千年古城的新絲路夢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
    apzktajqminkv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